地平线2024年财报剖析:汽车业务进程堪忧
在智能驾驶与人工智能的赛道上,地平线曾以亮眼的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表现,成为行业内备受瞩目的明星企业。然而,深入剖析其财报,却发现繁华背后暗藏诸多隐忧,除了盈利质量存疑之外,其汽车业务的发展似乎难以支撑起业务的飞速发展——汽车业务出货700万套的同时,扫地机器人芯片出货量亦高达550万套,显然,汽车业务的发展仍未稳定。
而对于地平线而言,未来发展之路,也布满了荆棘与挑战。

盈利质量存疑
2024年,地平线总营收24亿元人民币,对外公布实现净利润23亿元,这一数字乍看之下颇为亮眼,似乎标志着公司步入盈利正轨。但拨开表象,调整后运营亏损仍达15亿元。其盈利并非源于核心业务的稳健盈利能力,而是权益法投资损失以及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等非经常性项目的拉动。这种 “虚胖” 的盈利结构,犹如沙滩上的城堡,根基不稳。
此外,运营层面的亏损也凸显出公司核心业务在盈利能力上仍有提升空间,其盈利质量受非经常性项目影响较大,需要关注未来运营亏损能否持续收窄并实现运营层面的盈利,以增强盈利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研发投入方面,2024年达到32亿元,同比增长 33.4%。研发本是科技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但在地平线这里,持续高额的投入却未能有效转化为利润增长的动力。
与此同时,行政费用因IPO增长43.8%,各类费用的高增长态势,不断侵蚀着利润空间。长此以往,若不能优化费用结构,提升投入产出效率,盈利的可持续性将大打折扣,未来或许仍将在亏损边缘徘徊。
从财报中可以明显看出,地平线在成本控制方面面临巨大压力。研发费用、行政费用以及营销费用均呈现出较高幅度的增长。诚然,部分行政费用的增长与 IPO 筹备相关,但这也反映出公司在费用管理体系上存在漏洞,缺乏精细化管理。
高成本运营不仅压缩利润,还降低了公司的运营效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竞争对手或许能凭借更高效的成本控制,以更低的价格提供类似产品,从而抢占地平线的市场份额。若不能及时扭转这一局面,地平线在成本竞争中将处于劣势,市场竞争力也将逐渐被削弱。
汽车业务难撑盘面
当下,地平线的收入主要依赖汽车解决方案业务。但其出货量并未与机器人芯片出货量拉开显著差距,根据其公开数据:地平线目前依托地瓜机器人打造家用消费机器人开发的全能基础设施,与行业客户、创客、个人开发者共建消费智能机器人生态。截至目前,地瓜机器人累计出货约500万套,赋能超10万名开发者和两百余家创业公司,下游产品覆盖扫地机、割草机等多个垂直领域。
此外,如果细看其财报,一些数据并不经得起推敲。
据地平线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交付约290万套产品,累计交付约 770 万套;继续获得超100款车型定点,截至 2024年底累计车型定点数超310款——而如果单看平均数,地平线产品针对一款车型上仅售出2万余套产品——这显然不符合常理,这背后更可能的原因是:地平线虽获得了部分车型的定点,但最终未进行交付投产。
此前有报道表示,招股书中地平线表示其芯片产品已装备于290款产品,但据相关报道显示:其主要上车产品仍为征程2、征程3等初级产品,被寄予厚望的征程5表现并不尽如人意。
在发布会上,有数十家主机厂、Tie1供应商站台的征程5,但最终却仅在理想L8 Pro 车型等为数不多的几款产品上量产。而理想后推出的走量车型理想L7、理想L6均采用了高通骁龙8295P芯片。
如今,智能驾驶市场已然成为一片红海,英伟达、高通等国际科技巨头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与广泛的市场布局,在高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对地平线形成强大挤压之势。同时,华为、小鹏等国内科技企业与车企也纷纷加大在智能驾驶领域的研发投入,试图分一杯羹,中低端市场竞争同样激烈。
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下,地平线既要应对高端市场对手的技术降维打击,又要防范中低端市场的价格战。市场份额的稳固与ASP(平均销售价格)的提升都面临巨大挑战。若不能在技术、产品、价格等方面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市场份额被蚕食、ASP下滑的风险将持续增加,进而影响公司的营收与利润增长。
在上市前,与合作伙伴酷睿程的关联交易让其财报数据更加“美化”。而如今,从财报表现及未来发展趋势来看,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