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讯网 - 专业汽车新闻资讯门户
当前位置: 车讯网 -> 热点

双肾格栅、天使眼大灯…宝马之所以是宝马,离不开这5个特征

时间:2024-04-29 22:25  |  责任编辑:苏婉蓉  |  来源: 易车网  |  关键词:宝马  |  阅读量:15933  |  

2024年过去四分之一了,国内也有不少新车扎堆发布亮相。当我们讨论这些车时,总是会不由得听到“像其它品牌的哪台车”之类的话,惟独甚少、乃至完全听不到有像宝马的!这很大程度就在于,宝马实在太有辨识度了。对于宝马最核心的标志性设计元素,我们总是过目不忘,但其历史发展脉络如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又如何演进?不妨来怀旧一下,一看究竟。

双肾格栅+霍氏拐角

不朽标志,由60年代新世代车型一锤定音

双肾格栅是宝马最标志性的设计元素,让每一台宝马都能一望而识,带来的品牌辨识度在业界首屈一指,堪称宝马设计的核心基因之一。追根溯源,双肾格栅在宝马汽车制造的早期就已成型并流传下来:1933年的宝马303轿车首次采用双肾格栅,而后在328跑车上进一步奠定了人们对宝马的初印象。它构成了车头的视觉中心,也象征着与每辆宝马脉动的发动机的直接联系。

在功能意义上,双肾格栅让空气流入发动机舱来冷却散热器、冷凝器、中冷器和前制动器,同时大面积的垂直板条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气流,从而使发动机保持在最佳温度下运行。当年的宝马首席设计师Fritz Fiedler还将格栅向后倾斜,以改善空气动力学性能。

可以看出,双肾格栅是宝马特有的工程学与美学价值的相得益彰,其进化也服务于实际功能需求的发展。但事实上,并非史上每一台宝马汽车都有双肾格栅。宝马于1959年推出的销量颇丰的700轿车 ,就将进气格栅分开置于两边大灯下方,而车头则采取大面积封闭式设计。

事实上,双肾格栅真正成为每一台宝马必有的标志性设计,还要追溯至1962年Neue Klasse车系概念的首款车型——宝马1500的诞生。这也是分体式双肾格栅首次相连接在一起。自此,双肾格栅才成为每一台全新宝马汽车的标配,完完全全地刻进了宝马的DNA中

1500车型所确立的设计风格,影响了宝马二十余年,其中革命性的地方除了对双肾格栅的一锤定音,还在于下面这个同样是宝马最典型的设计元素——霍氏拐角。

从1961年亮相的宝马新世代车型1500开始,每一台宝马的C柱,都少不了被称为Hofmeister Kink的标志性设计——正是得名于该车型的主设计师威廉·霍夫麦斯特(Wilhelm Hofmeister)。

这项设计的功能优势在于,允许车门上有更大的侧窗面积,而无需在C柱前面集成额外的窗户。在设计方面,曲线增加了线条和表面张力,以获得更动态的侧视效果,也使车辆的外观显得更加坚固,而不会增加实际的冗余体积。

这一灵巧而颇具动感的细节,赋予车窗轮廓向前的推力,同时强调了宝马的另一个标志:后轮驱动。这还让我们的赏车视角可以从车窗、车顶和C柱自然过渡到车辆的下半身,毫不突兀,且丝滑而流畅。可以说,霍氏拐角突破了当时业界沉闷守旧的固有设计模板限制,并赋予了宝马又一新锐印象。后来,其更如同双肾格栅一般,在不同车型上演变出多种风格,百花齐放,自此流芳。

1960—1969年间,宝马的汽车产量和雇员规模都翻了三番,营业额更是暴涨了六倍。按当年宝马掌舵人赫伯特·匡特的话来说,自新世代概念下的1500车型开始,宝马成为了那些“阶级上升者”的宠儿,极具辨识度的外形设计作为彰显品位与个性的亮点,自然值得标榜。

天使眼大灯

层次感之下,是强大的功能拓展空间

除了双肾格栅和霍氏拐角,圆形前大灯也是宝马一直以来标志性的车灯设计:从最早的单眼大灯,发展到于1968年首次亮相的2800 CS上的双圆大灯。而后更随着2001年的第四代5系的诞生,进一步演化出天使眼大灯(Corona Rings)。

天使眼大灯中增添了炽白色的环形灯,这不仅多了一种独特的现代造型,同时也不失原本的古典风韵。值得注意的是,彼时任宝马集团设计总监的,正是大名鼎鼎的克里斯·班戈。宝马的天使眼大灯历经多年不断发展,也在逐代进化,除了颜值的提高,其进化历程本身也是技术进步的体现。

初代天使眼是随着氙气大灯的发展而壮大,而后与时俱进地迭代为LED大灯,更具备了自适应、随动转向和远光控制等功能,而这都离不开天使眼设计对分区照明的基础支撑作用。而后兼容的激光大灯更可以缩小灯组,用更小的空间实现更强照明。天使眼设计的超前层次感,本身就意味着功能的强大拓展空间。

短前悬+长轴距

让宝马好看、更好开的黄金比例

以上我们回顾了宝马的标志性设计元素,而当我们在聚焦关键点之外,还由点及面、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就会发现宝马的经典设计之美还在于其车身比例。短前悬、长轴距便是宝马标志性的比例特征。

短前悬是指车辆前轮中心到车头的距离较短的设计,能让视觉重心前移。与之配合的则是长引擎盖,从而使发动机纵向放置,而这对实现50/50的重量分配至关重要,是宝马实现精准操控的核心之一。

前后轮轴心距离显著的长轴距,则增强了车身的稳定性,为汽车提供了动感而优雅的视觉基础,更进一步拓展了车内的实用空间。这样的车身比例,让一台宝马好看,更好开——纯粹驾驶乐趣和视觉之美完美融合。

以驾驶者为中心

宝马的内饰布局理念一直流传

初代新世代宝马1500奠定了宝马标志性外观设计元素的不可动摇的地位,而以驾驶者为中心的内饰布局理念则源自尺寸更小、驾控追求更深的初代宝马3系。这样的布局符合人体工程学,充分考虑了驾驶者的需求。

在仪表板和不对称设计的中控台上,重要操作和控制元件均明显向驾驶座椅倾斜,因此位于驾驶者触手可及的范围内,实现了最佳视野。宝马非常重视驾驶者的首要需求和价值,在这个地方的“偏心”上就已经可见一斑。

后来,到了1982年问世的第二代宝马3系上,经由宝马首席设计师克劳斯?鲁特(Claus Luthe)的团队的改进,其内饰设计不仅以驾驶员为核心,更从仪表台扇形展开,中控台的一体式偏置造型得到强化。这是宝马在汽车领域又一开创性的设计,更影响了其他诸多品牌运动取向车型的内饰风格,以至于后来一众超级跑车都为之效仿。

自此之后,几乎每一款宝马车型的内饰中心都向驾驶者偏置了一个恰到好处的角度。时至今日,这一设计在现款宝马车型中最“原汁原味”的,自然要数宝马8系了——在2019年复兴时,中控区向驾驶员一侧倾斜的设计,乃是源自于初代E31 8系,致敬的用心程度有目共睹。

如今,宝马在内饰的豪华程度上不断跃迁,环抱式交互光带在全新宝马5系上带来前所未有的座舱氛围和精致观感。而只要稍微留心一看,就会发现以驾驶者为中心的内饰理念仍然得到了传承,虽有所收敛,也与新式豪华完美相融。